?鈕文新:誰在大肆炒作“央行擴表”

《中國經濟周刊》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

最近,央行在國新辦發(fā)布會上回應了社會對“央行擴表”的關注。數據顯示,截至2023年末,央行總資產45.7萬億元,相比2022年擴表約4萬億元,創(chuàng)出歷史新高。從央行資產負債表看,導致央行擴表的主要因素在于:此間,央行增加了MLF(中期借貸便利)及PSL(抵押補充貸款)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,余額上升。

為什么要使用MLF、PSL?其實,它們就是央行對金融機構的、不同期限、有抵押的“再貸款”。比如MLF大都是1年期的“有抵押再貸款”;PSL的期限和針對性相對靈活,2014年7月,央行向國開行注入為期3年1萬億的PSL,利率4.5%,用于支持棚戶區(qū)改造、安居工程、“三農”和小微企業(yè)發(fā)展。

從數據看,截至2023年末,被計入央行資產負債表的“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”科目、大致屬于MLF和PSL的廣義再貸款余額增長了4.24萬億元,并由此導致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。什么意思?誠如央行副行長宣昌能所說:“央行對存款類金融機構增加債權,會主動投放流動性。”實際是說,央行通過MLF/PSL等工具,增加對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債權,這是主動釋放基礎貨幣,是“主動投放流動性”。

另一個影響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因素是:降準。按照央行副行長宣昌能的說法:“降準會減少準備金需求,釋放長期流動性,對央行資金有替代作用”?!敖禍识嘁稽c,央行資產負債表就會擴張小一些;降準少一點,央行資產負債表就會擴張大一些”。

幾層意思:其一,法定存款準備金不是央行資金,而是被央行鎖定的、商業(yè)銀行的資金,所以“降準”的實際作用是“釋放長期流動性”;什么叫“對央行資金有替代作用”?實際是說,“降準”相當于央行投放基礎貨幣。我們應當注意到:如果沒有其他貨幣政策工具一起配合,單純“降準”導致央行資產負債表縮減,但這種情況下央行“縮表”卻相當于央行“投放基礎貨幣”,這與歐、美、日等央行“擴表縮表”的作用相反。為什么?這實際恰恰證明了一個事實:法定存款準備金是已“退出流通”的基礎貨幣。

這里又說到中國基礎貨幣數量問題。按照國際規(guī)范、也按照中國央行在公布貨幣乘數時代的慣例,“基礎貨幣數量”應當等于“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儲備貨幣數量”。就當下而言,央行儲備貨幣數量37.2萬億元,但現在為什么有些評論要基于45萬億元央行資產負債表總額去討論基礎貨幣的事情?為什么會有“我國央行資產負債余額與貸款余額比例接近1:5”的說法?這是要說中國貨幣乘數不高嗎?貨幣乘數是這樣計算嗎?理論依據何在?

更重要的是:法定存款準備金——明明是已經“退出流通”的基礎貨幣,為什么仍被計入于“流通中的基礎貨幣”?如果剪掉這部分“退出流通”的基礎貨幣,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是大是???貨幣乘數是高是低?貨幣乘數過高會導致怎樣的經濟后果?這是大事,馬虎不得?!吨袊洕芸?024年1月31日發(fā)表文章《關注人民幣基礎貨幣——優(yōu)質金融要從貨幣質量抓起》。其中討論了這方面的問題,希望央行能夠重視。

我們應當堅持“M2=基礎貨幣×貨幣乘數”的基本理論計算,認真面對中國基礎貨幣不足,貨幣乘數過高的可能風險。所以,就目前而言,我們完全沒有理由阻止中國央行“擴表”行動,尤其是不能阻止央行“通過提高基礎貨幣供給,壓低貨幣乘數”的努力。

但當下,一些專家學者以及個別媒體大肆炒作央行“擴表”問題,而且輔之以美國美聯(lián)儲在“擴表”過程中的一些“似是而非”的后果,這會不會誤導民眾認知?

對此,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和戒備,尤其是央行,要防止一些很不嚴謹的理論表述,避免市場產生錯判。比如,一些人認為,今年中國GDP增長目標是5%左右、CPI目標是3%左右,所以M2增速維持8%就足夠了。真的嗎?這會不會讓貨幣政策過于被動?如果CPI漲幅不及預期,貨幣政策要不要調整?是否依然維持8%左右的增長?

責編:姚坤

頂部